《濕地保護法》:生態保護法制發展的里程碑
- 發布時間:2022-01-24 18:01:14
- 來源:中宏網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日前表決通過《濕地保護法》。這是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具有重大意義。
濕地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生態基礎。我國濕地面積約占全球濕地面積的4%,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些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不斷加強濕地保護的制度建設,使濕地生態系統持續向好。但同時,我國在濕地保護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濕地面積萎縮、功能退化。為此,從立法層面加強濕地保護和管理就尤為重要。《濕地保護法》界定了法律保護的濕地的范圍,確立了濕地保護的管理體制,構建了濕地保護的制度體系,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高度關注,必將在保障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濕地保護法》創新性地界定了濕地的范圍。該法規定,濕地是指具有顯著生態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海域,但排除了水田、用于養殖的人工的水域和灘涂。這借鑒了《濕地公約》的合理規定,同時也考慮了我國濕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續保護的現實需要,有助于最大限度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同時,保護農業、養殖業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生態環境法的協調發展原則的內在要求。
《濕地保護法》確立了濕地保護管理體制。該法規定,國務院林業草原主管部門負責濕地資源的監督管理,以及濕地保護規劃和相關國家標準擬定、濕地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承擔濕地保護、修復、管理有關工作。這一規定一方面充分尊重現有的與濕地保護相關的行政管理實踐,另一方面也為林草部門牽頭、其他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考慮到協調機制的重要性,該法還要求有關部門建立濕地保護協作和信息通報機制,為濕地協同保護提供依據。
《濕地保護法》明確了濕地保護與管理的制度體系。該法規定了調查評價、總量管控、分級分類管理、規劃編制、濕地標準、確權登記、占用管理、監測與預警等重要制度,同時還配合關于行政管理體制方面的規定,明確了專家咨詢機制。該法要求按照生態區位、面積以及維護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程度,將濕地分為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其中重要濕地包括國家重要濕地和省級重要濕地,重要濕地以外的濕地為一般濕地,重要濕地實行名錄制度并納入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從而厘清了各級、各類濕地之間的關系,并明確了名錄制度這一基本管理手段。該法還要求根據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保護需要,依法將濕地納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或者自然公園,從而明確了濕地保護與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之間的銜接關系。
《濕地保護法》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高度關注。濕地生態系統是生物多樣性賴以生存的主要基礎,因此濕地保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該法在立法目的條款明確將“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作為立法目的之一,并將維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確定濕地保護基本原則的重要目標。同時,該法還明確支持開展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要求對生物多樣性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建立統一的信息發布和共享機制。在分級分類管理方面,該法將生物多樣性重要程度作為劃分重要濕地與一般濕地的重要標準之一,并在國家重要濕地動態監測制度中,明確要求及時掌握生物多樣性等信息。在河流湖泊范圍內濕地保護方面,該法將減輕對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作為重要目標之一。該法還特別關注生物入侵對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在法律責任部分要求與《生物安全法》銜接,依法處理和處罰外來物種入侵相關違法和犯罪行為。
《濕地保護法》遵循生態整體主義理路,在立法層面很好地解決了此前因“要素保護”立法思路而引發的生態保護和管理碎片化問題,對于我國生態保護法制的健全和完善具有里程碑意義。
(作者:于文軒,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