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經濟賦能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 發布時間:2024-04-03 10:30:27
- 來源:中宏網
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近年來,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以數字經濟賦能產業發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意義重大。
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躍升,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以數字技術融合應用賦能傳統產業創新,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原有產品升級和新產品研發,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實現產品高端化。以數字平臺加強傳統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進強鏈延鏈補鏈建設,促進產業鏈競爭力提升,實現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二是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把握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機遇,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各環節深度融合,構建智能制造產業新生態。提高通訊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重塑傳統產業生產體系。三是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提升新質生產力環境效應。依靠數字經濟賦能,加強對高效率、低成本儲能技術的研發力度,淘汰高耗能舊設備,引進智能新設備,將原本分散的生產、運輸、銷售等產銷環節一體化。推動傳統產業管理精細化、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能源低碳化和廢物資源化,落實節能降碳,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化。
數字經濟賦能未來產業創新發展。一是全面布局未來產業,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新質生產力具有“大科創驅動”和“新產業載體”的特征,而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的未來產業,是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因此,需要面向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六大重點方向,加快布局未來產業,以未來產業融合各類前沿科技、融入新型生產要素、協同多個發展主體,不斷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方向。二是創新布局未來產業,塑造新質生產力發展優勢。以數字經濟賦能未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通過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集聚產學研用資源,系統推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為組建未來產業創新聯合體提供支持。推進未來產業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數字經濟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一是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變革,夯實新質生產力技術基礎。以數字經濟引領前沿技術研發,培育高新數字技術人才,助推科技變革。戰略性新興產業位于科技進步前沿,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方向,更依賴于科技變革帶來的顛覆性技術創新。數字經濟賦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構建企業間的數字技術交流與合作機制,共同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夯實新質生產力技術基礎。二是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增強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通過數字經濟促進各市場主體間的信息共享,以數字化形態精確呈現市場需求,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精準方向。借助數字技術拓展生產要素應用場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增強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
數字經濟賦能現代化服務業發展。一是提升現代服務業生產效率。加強數字智能機器在現代服務業的廣泛應用,克服傳統服務業產銷同步、不可儲存等弊端,降低服務業企業單位成本,促進服務效能提升。推動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在生活重點場景和區域的深度覆蓋,縮短人與設備的距離,實現人與人的跨區域廣泛交流,幫助相關企業整合資源、縮減成本、提升效率。二是精準匹配現代服務業供需。借助數字技術加強對全鏈條信息的追蹤和對接處理,為消費者提供快速搜索與精準推送服務。通過數字技術聚合需求信息,捕捉消費者行為,為服務業企業提供市場需求數據,提高企業服務產品供應精準度。三是賦能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強服務業相關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培育具有“在線、智能、交互”特征的服務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打造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為服務業企業提供需求對接、轉型咨詢、解決方案等服務。按照“場景牽引、以點帶面”原則,制定現代服務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應用場景建設規劃,并將應用場景轉化為市場機會。(作者:黃慶華,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靜,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商學院講師。本文是2023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追加一般項目《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產力研究(批準號:2023YBZJ3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