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祁:中國法治國際傳播能力應注重雙向互動、求同存異
- 發(fā)布時間:2025-01-07 09:10:07
- 來源:中宏網(wǎng)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的戰(zhàn)略高度,著眼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對進一步加強涉外法治建設,不斷為國家在對外關系中維護自身利益提供法治依據(jù),為國家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法治保障作出新的重大決策部署。面對百年變局,有理、有據(jù)、有規(guī)地應對美西方對華發(fā)起的“法律戰(zhàn)”,應著手加強國際傳播體系中法治國際傳播的能力建設,以學理釋理念、以法理辯矛盾,不斷提升中國在應對美西方對華發(fā)起的各類“法律戰(zhàn)”的應對能力。
法治是國際交往最大的共識,是國際共通的話語。中國走向世界,以負責任大國形象參與國際事務,必須善用法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強法治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在傳播中引領國際法變革的主導權。提升中國法治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對外塑造中國法治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
一是以“雙向互動”的國際傳播模式創(chuàng)新中國法治國際傳播理念。當前,中國法治國際傳播亟待朝向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高質量傳播形態(tài)發(fā)展。在當前美西方國家極力推崇“國家主義”至上的背景下,中國法治聲音國際傳播面臨重大考驗。很多領域的問題已經(jīng)超越了國界,需要多國共同參與才能解決,比如跨國犯罪、環(huán)境資源保護、網(wǎng)絡空間治理、毒品犯罪打擊等。為進一步深化國際法治合作奠定堅實基礎,就需要創(chuàng)新傳播理念,不斷增進國家間政治互信與法治語言體系,實現(xiàn)雙向互動的法治國際傳播模式。
二是以“求同存異”的國際傳播模式提升中國法治國際傳播的精準性。當前,中國法治國際傳播面向的客體是多元的,既存在不同的國家政治制度、不同的法律體系、不同的文化底蘊、不同的國家語言,如何在不同中科學地構建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至關重要。要以學理釋理念,實現(xiàn)不同法系同話語的敘事體系。在提升中國法治國際傳播的精準性時應用中國理論去闡述中國法治理念,講好中國法治故事,追求“一國一策”“一文明一策”乃至“一群一策”。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更開放的思維尋求不同傳播受眾可接受的“共通點”,為深化國際法治合作、推行法治外交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以“共通性”強化中國與世界互動關系的法治價值觀表達。價值觀是國際傳播的行動先導,也是各國爭奪的話語高地,為進一步構建中國國際傳播知識和實踐體系,必須將價值引領置于核心地位。中國法治國際傳播具有鮮明的普遍性與共通性,如中國頒布的《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響應了絕大多數(shù)國家對美西方大搞全球與地區(qū)霸權主義導致地緣政治安全不斷緊張的不滿。再如全球發(fā)展倡議作為中國向全世界開放的公共產(chǎn)品,呼應了各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挑戰(zhàn),推動實現(xiàn)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fā)展。
四是以“發(fā)展性”協(xié)調(diào)國家傳播中所面臨的矛盾問題。當前,我國出臺的《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等一系列涉外法律文件旨在阻斷、反制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對中國的損害,針對美西方國家的肆意炒作,我們要堅持中國的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與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為導向的涉外法治建設同步推進、相互促進。一方面,以“發(fā)展性”為原則來應對美西方對華發(fā)起的輿論遏制。另一方面以法理辯矛盾,以涉外法律的立法本意為基礎,不斷向國際社會闡釋對外開放向前推進一步,涉外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的中國法治思想。(作者:孫祁,上海社會科學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